共23题,约11750字。
丹东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各地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但是,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从专业方面讲,应该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不仅是指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外形,还包括它内在的历史氛围及其周边的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不是盲目地用现代的材料修补已经残缺的历史建筑,或者是在城市中建造仿古建筑来重新塑造古城风貌,而是在保护历史遗产的灵魂。
比如上海新天地城市更新项目。它“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改变原有的居住功能,重新赋予里弄旅游、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街区功能置换性改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历史的信息,延续地方特色,而新天地引入大量的外来元素,使它从传统的里弄转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商业中心,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发达国家的保护方法和制度比中国要完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1961年,为了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将昆西市场列入城市的改造计划。昆西市场的改造并没有废除旧有的市场,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这种改造既保护了市场的建筑本身,又保留了昆西市场所要传承的历史信息,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昆西市场成为美国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和旅游胜地。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性上说,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包括加强立法,完善行政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冰”是指多地发生的开发商“毁遗”事件,“火”是指各地“申遗”大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现象都是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充分暴露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上的不足。
宋元粮仓事件是典型的“毁遗”事件。曾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3座宋元粮仓遗址,在当地高档楼盘“如意江南”的开发中被毁。“煞费苦心”的开发商与文化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多次谈判以争取时间,从最初用人工拆除到后来改用大型机械强拆以提高效率,这座1000年前的遗址还未苏醒就与世人永别。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
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像故宫这类属于文化部直接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外,大部分文物都是属地管理,而文化部门只有督查权,却没有执法权和财政权,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
(摘编自杨小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政策性》)
材料二:
继承、保护、弘扬好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其结果将导致精神的贫乏、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整个社会的倒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