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00字。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1.课前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红烛》的创作背景。
  2.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医者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2.介绍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3.【有关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