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成就,复习“记”这种文体常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乐观豁达的胸怀,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但古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他们来说尚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
四、教学方法: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醉翁亭记》此文一出即被人传颂,滁州城的百姓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就请苏轼用三种字体重写。欧阳修因此文一举确立了他的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引发了诸多名家效仿,推动了宋代散文的发展。《醉翁亭记》风行天下,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它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秘密。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介绍背景
庆历5年(1045),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而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