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00字。八年级下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4.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5.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二、自由阅读全文,文本探究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三、课外阅读,提升素养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