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1820字。

  2022-2023学年度十二月月考
  高一语文            2022.12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
  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
  “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有独特影响。
  B.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
  C.“熟悉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
  D.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区分了“熟人社会”与“熟悉社会”的概念区别,重点论述了“熟悉社会”的概念内涵,使“乡土社会”的概念界定更明确。
  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虽不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全貌,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学术价值。
  C.作者试图以“熟悉社会”来对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认同”现象进行解释。
  D.作者用《乡土中国》中不同的四个章节的原文,论证了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不少学者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是不当的。
  B.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达到相当程度后,虽然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但也要了解相关理论。
  C.一个北漂青年很可能在工作地遇到同乡或甚至同族成员,并由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在当地形成新的人脉圈子。
  D.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情传统会一边遭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一边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4. 请结合本文内容,给“熟悉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3分)
  5.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