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70字。
专题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2•四川•成都七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阎晶明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他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真正爆发,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长达12年的等待期。
B.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但对觉醒有过迟疑,因为当时的他不相信会有将来,也认为或许看不到将来。
C.鲁迅认为“觉醒的父母”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他虽然和李小峰打官司,仍将作品交由他出版。
D.鲁迅主张青年参与社会革命,但不能无谓牺牲,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观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醒者鲁迅的内心是矛盾与痛苦的,对未来既兴奋又困惑,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既叛逆又隐忍。
B.虽然鲁迅经常在文章中进行辩驳、反击,但现实中他对笔下批判的许多人和事却持以隐忍牺牲的态度。
C.鲁迅常被世人误解为“一个都不宽恕”,其实他也有温良、宽厚、隐忍的一面,总是尽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D.鲁迅作品给人的直接印象与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领会其作品。
3.鲁迅是怎样“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四川自贡•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10月16日凌晨,在100多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
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灿烂,其中最亮的那组“星”,无疑是中国空间站。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16日,翟志刚、王亚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