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0字。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四川•成都七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但原始的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义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汉字诞生后一直绵延不息而传承至今,在汉字强大的生命历程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共同推动着它向前演变与发展,这就是繁化与简化。繁化与简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繁简并存是一种普遍现象。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汉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简,异形严重。如“渔”字,或从四鱼,或从二鱼,或从一鱼;再如“车”字,呈现至今的繁简形体竟有数十个之多。时至战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更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时空舞台。秦代一统,书同文字,小篆虽在法理上取得了正统地位,但“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说文解字》“叙正篆,合以古、籀”,将古今文字汇于一书,全面展示出雅俗共现、繁简并存的用字局面;其中的古文与籀文,尽管都以“重文”身份列于正篆之后,但古文简,籀文繁,即是繁简并存最为直观的体现。
秦汉时期,下层官吏书记事务日趋繁忙,迫于书写速度提升的需要,由篆字简化而成的隶书又需进一步简化,于是草化成了必然之势。从隶草到章草再到今草的演化历程,即显示了其满足书写便捷需求的合理性,而这种简省从最初的随意为之,逐渐积淀成了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如“为”字,本从爪,从象,会人手牵大象劳作之意,汉简草书只用轮廓式笔画将其整体的复杂形体勾勒出来而作“为”。还有同音替代者,如“餘”“余”二字古音相同,汉简就用简单的“余”代替了繁复的“餘”。
历代官方多倡导使用正体字,但形体简化的俗体字一直在民间大行其道。明末学者吕留良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红楼梦》的手抄本中,就用了铁、过、绛、说、坏、劝、听、体等一批简体字。现行简化字中相当一批来源于历代简体字,一些为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而古本字甚至比相应的繁体“资格”还要老。比如,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云”字,为天空中舒卷云层的象形,到小篆中增加了“雨”旁成“雲”形,现行简化字启用了古本字“云”。语言文字学家李乐毅说:“80%以上的现行简化字都是在本世纪(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源自先秦、两汉的竟占了30%左右。”
从形体的具象性和表义的准确性来说,现行简化字确实不及象形化程度较高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构形也缺乏充足的理据。但是,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简化字和繁体字共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不可偏废。此外,简化要坚守汉字自身的特性,遵循特定的规则,并不是越简越好,1977年推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就因造成社会乱象而被停用。
(摘编自雷黎明《简化汉字,历史的积淀与选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图画与记号中有的线条多,有的线条少,这是同一汉字有繁简之分的原因。
B.战国时各诸侯国的文字存在差异,秦朝建立后小篆和隶书成为朝廷力推的字体。
C.历代官方一直倡导使用正体字,民间却偏爱俗字,主要原因是俗字书写更便捷。
D.《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因过分追求汉字的简化,造成了社会乱象,最终被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和“车”两字有多种形体为例,证明汉字简化与繁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文章第三段简要分析了秦汉时明汉字逐步简化的原因。并列举出简化的不同途径。
C.文章引述语言文字学家李乐毅之言,意在证明现行简化字大多来源于历代简体字。
D.文章分析汉字的发展趋势,认为简化字和繁体字各有其价值,而简化则成为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不一定起源于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但研究它们对了解汉字有着重要意义。
B.《说文解字》在正篆之外还收录古文与籀文,可见汉字繁简并存的现象古已有之。
C.繁体字未必历史更长,如“云”字出现的时间就早,后来才增加“雨”旁成为“雲”字。
D.现行简化字象形程度不及古文字,因此分析汉字字义只能以最古老的甲骨文为准。
(2022•四川广安•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