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10字。
2022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生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千载,标志着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是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乙】汉字,创治于象形,象形字一经开发,根系就不断màn延,随即以包罗万象之势蓬勃生长,显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等现象的广泛思考和认知。【丙】由象形而会意而形声,一笔一画、一字一形都显示出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字与字之间的逻辑联系也自然明晰;及至形声字,汉字造字的精义奥妙已成熟完备,并展现出交融演进的无限可能。【丁】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表音文字的方阵之外,汉字以表意文字的独特面貌与之共存,智慧而迥异,古老而年轻,越发显得活力四射。
1. 联系日常识记音形的方法,下面对语段中加点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点的“载”是多音字,这里是“年”的意思,读作“zǎi”。读“zǎi”时,还有“记载、刊登”之义,如“载入史册”;也有“装载”之义,如“风雪载途”。
B. 加点的“晰”读“xī”,这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日”表意,声旁“析”表音。因此在判断其读音时,可借助其声旁“析”来判断,不可误读作“xīn”。
C. “创治于象形”中的“治”应写作“制”,“制”有“制造”之义。根据语境习得象形字是首创的造字方法,故这里用“创制”表达“初次制定”之义。
D. “màn延”在这里是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的意思,应写作“蔓”,“蔓”的偏旁是“艹”,表示其与“蔓草”有关,不可误写成“曼”。
2. “汉字有着与时俱进的适应力,有与新时代、新技术对接融洽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这句话是从语段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 )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请用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改写语段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不改变句子原意。
4. 古诗文默写。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批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________,________。 咏雪名句,比喻新奇
《曹刿论战》 (2)________,________。 请见缘由,以天下为己任
《满江红》(小住京华) (3)________?________! 知音难遇,寄寓颇深
《出师表》 (4)________,________。 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5. 名著阅读??文学世界,万物有灵。下列作家笔下的哪种植物可以用来比喻简??爱?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A.《爱莲说》 B.《一棵小桃树》 C.《白杨礼赞》 D.《致橡树》
6. 河南博物院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首都博物馆获得2021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殊荣。成为文旅圈的“新晋顶流”。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据此查阅了一些资料,请你完成相关任务。(共10分)
材料一 在河南博物院,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展柜、实物、说明牌等“老三件”了解文物,还可以用AR讲解器观看、了解展出的文物。无论何时何地,点击河南博物院官网首页,通过《中原藏珍》《红色记忆》等带有生动讲解的短视频,观众即可欣赏从未谋面的珍宝。河南博物院还陆续出现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等平台,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向大家推介文物。
材料二 河南博物院开发的创意品牌“考古盲盒”火爆出图,曾一盒难求。后河南博物院又与支付宝联合推出“一起考古吧”小程序,让大众成为考古“参与者”。用户变身为数字“考古官”,不仅可以在虚拟考古工地里体验洛阳铲、毛刷等考古工具,还可了解所挖到的宝物故事。河南博物院通过“文化+创意”的数字化探索,把专业的“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科普价值。
材料三 河南博物院已推出文创产品728款,以明星文物妇好鸮尊、彩陶双连壶、武则天金简等为主题开发的系列产品,在文创大赛上屡获佳绩;培育“饕餮纹桌面吸尘器”“豫博咖啡”“饕餮乳钉纹四方杯”等多个网红产品,“妇好鸮尊”冰激凌、“妇好鸮尊”图样咖啡也深受年轻人喜欢。这一系列与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文化IP,使关注博物院的群体大量增加。
(1)你从中发现了河南博物院成为文旅圈“新晋顶流”的原因,请写出来。
(2)如果你到河南博物院实地走访。请根据材料,补充完成下面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①_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 现场走访
采访对象 A.河南博物院院长 B.来河南博物院的游客(任选一个对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