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100字。

  达州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测试模拟考试  语文(理科)
  满分: 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
  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看到其外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摘编自《庄子与生活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没有定准,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是非,是百家争鸣的根源。
  B.有用、无用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用可转化为无用,无用也能转化或即为大用。
  C.在生活中,要学会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懂得取舍,才会理解彼此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
  D.作者认为,我们应不断勉励自己,顺随自己的内心,应抛弃所获得的名利、荣誉、地位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借庄子观点,提出只有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才能认识和保全自然,引出庄子与生活的话题。
  B.作者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人应该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弃枷锁。
  C.文章以“彼”与“此”的相对性作为议论的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化深为浅阐述了生活中的哲学。
  D.文章先从“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切入,接着分析人应该学会积极应对自然、不为名利所累,以庄子哲学呼应开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B.庄子认为,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应是积极自然的心态,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累。
  C.人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能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
  D.人应该顺从内心,不要被名利所累;如果被“外物”所驱使,就会被俗物所“牵累”。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