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44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模拟卷二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如朱光潜所言"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的小说也可以抒情。但文学情感的表现离不开客观事物,主观的情感只有借助客观的事、物,形成意象或事象,才能被感知。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意境的构思来实现抒情。小说则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直白的倾泻内心的情感,而主要是寄托于事,叙事以寄情。
在广义的中国诗学中,情与事是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缘事而发,汉乐府诗同样被认为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唐代白居易“直歌宾事”的写作策略和宋人提出的“叙事以寄情”说则进一步肯定了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可能性。虽然小说家的创作缘起是多源化的,但小说的叙事特征决定了"缘事而发"是其生成的重要缘由之一。清代烟水散人在《珍珠舶序》中说“小说家搜罗闾巷异闻,一切可惊可愕可欣可怖之事,罔不曲描细叙,点缀成帙",不仅指出了小说缘事而作的特点,还表明其"事"在性质上的感人特质。
古代小说的"缘事而发",既可缘于历史、社会之事,也可缘于人生、生活之事。前者如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多记述社会上的异事异闻,又如明清章回小说,多有感于世风变迁或历史兴亡。后者如晚明以后的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多缘起于作者感于自己的人生遭际。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自述自身的梦幻人生经历是《石头记》《红楼梦》)的创作缘起,《绘芳录》的作者曾写道,“欲作小说以自述生平抑郁之志”,“实事实情,毫无假借”(西泠野樵《绘芳录序》),这种“自述"既缘于实情也缘于实事。强调古代小说的"缘事而作"并非要否认小说的其他创作缘由,而是意在说明作家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感于事,动于情,乃作小说。
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不能像诗词那样以"意象"为中心,而是"以事寄情"。小说的情感需要假借具体的小说事件抒发出来,不同的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故事,表现的是欢喜团圆的愿望,而《红楼梦》等人情小说叙写的则是人生与生命的盛衰之道,表现的则是乐极而悲之情。"事"不仅可以唤起作者的情感,成为文学创作的条件,也可以“由事到情”,成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以寄情”同样符合叙事学的原理。不同于诗词的自白式话语方式,小说的叙述主体被作者分化为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不同的主体处在不同的叙述层级,其情感也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的情感并非隔绝,而是统一在作者的抒情话语之下,形成抒情合调。作者将读者带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本质上即是召唤读者通过叙述者和人物的角度来观看世界,以达到“共情”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渺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于诗歌只直白的倾泻内心的情感,小说主要靠事来实现抒情,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
B.“缘事而发”不是小说专有的,《诗经》和汉乐府诗中也有很多体现,诗和小说都能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
C.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处于不同的叙述层级,情感也不尽相同,但能通过作者的抒情话
语,形成抒情合调。
D.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得小说也可以抒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小说也可以抒情的观点,并和诗歌作对比分析,指出小说是"以事寄情""缘事而
发”。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全面、透彻地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扎实和有力度。
C.第四段以《红楼梦》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例,论证了"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
式”这一论点。
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论据充分全面,有理有据,语言严谨,术语使用典型并易于读者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脱离了客观的事、物形成的意象或事象,那么主观的情感则无法被感知,文学情感也无从表现。
B.作家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后,被事感动,才能创作小说,所以小说的“事”才有感人的特质。
C.读者被作者带入小说情境中,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来观看世界,就有可能和作者
“共情”。
D.诗词以"意象"为中心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由小说文体特征决定,"事"是其表达情感的手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县城(陷汾地区翼城县)。它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历法,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我们的祖先知道气候在变,他们根据天象、物象等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节气是什么样子。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
我们的祖先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对农业农耕的影响?第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