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90字。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领航卷(二)
命题报告
命题人解读:本卷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命制试题,题型覆盖全面,既有典型试题,又有难点试题。
命题新情境:现代文阅读Ⅱ选取鲁迅《出关》,关注历史改编小说;作文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亮点新试题:第8题,因文设题,要求谈谈对孔子抽气和呼气的理解;第16题,联系课内诗句考查考生的对比鉴赏能力。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的关系来说,生活真实是第一性的,是 艺术真实的源泉和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和提高。
但生活真实不能等同于生活,不然,就容易把生活真实与生活中个别的局部的事实等同起来。生活真实是生活中带有必然性和真理性的东西。生活中的个别事实固然也是客观存在,但它不是孤立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事实的内在联系出发,并当其在展现的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时,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现实的某些本质属性。这才是生活的真理性的东西,这样的生活真实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只能从不同程度去认识、研究、掌握和运用它,不管人们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去把握它,还是以从具体到抽象的理性的方式去把握它,都不能任意改变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性。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结晶。艺术真实应是从社会生活里有代表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精粹。它不仅可以把人物描写成现有的模样,还可以描写成将来所应有或必然会有的模样。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是作家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它必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检验作品真实不真实,以及作品描写的正确与否和深刻程度,不是靠谁的主观夸张,而是要靠客观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是检验文学艺术真实性的唯一标准。我们所谈的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也只有在作家的主观认识与生活本来面目的某些本质规律相符合时才能达到。在创作实践中,当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以后,就得按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气质去行动,按生活本身的内在逻辑去发展,使具体的细节描写的真实与社会生活内在的本质特征有机地统一起来。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作的自由是受到特定的生活真实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制约的。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愈是烂熟于心,理解透彻,作家反映生活、创造人物就愈得心应手,犹如行云流水,所达到的艺术真实的程度也就愈高。要使作家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必须使创作建立在深厚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摘编自潘以骥《谈艺术真实的客观性》)
材料二:
我们今天强调文化的精品战略、精品意识,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艺术精品来实现教化功能,从而发挥艺术本体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群体影响力和社会整合力。文化艺术精品的群体影响力来自它的可感性和审美共通性。有价值的文化艺术作品必须可以和接受者进行对话,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对话是非正向的,甚至是对抗式的。这就要谈及艺术的真实性。这种真实强调的是逻辑上的真实,而非简单的写实主义式的真实。真实是一种原则,来自创作者的诚意和真诚表达的能力,成为接受者理解和沟通的基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真实是第一性的,只要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和基础,并认识、研究、掌握和运用生活的规律,就能实现艺术真实。
B. 生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固有特点和必然规律,而艺术真实能够描绘超越现实生活原貌的将来应有或必然会有的图景。
C. 靠主观夸张提升不了作品描写的正确性和深刻程度,但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也不违背艺术真实。
D. 艺术的真实不是简单的写实主义描摹,它强调逻辑真实,需要创作者拿出真诚之心,进而创作出真挚、真实的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艺术的真实性,材料一着眼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材料二着眼于艺术逻辑上的真实。
B. 作家要想写出艺术真实程度更高的作品,需要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对想要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理解透彻。
C. 直面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发现其中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艺术家才能得心应手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受作品中人物的限制。
D. 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可以与接受者进行对话,即使在思想或形式上有接受难度,但真诚与真挚表达可以帮助接收者感受和认知。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述的“艺术真实性”内涵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B. 东汉王充认为:“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C.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D. 脂砚斋批《红楼梦》:“移东挪西,任意写去,却是真有 。”
4. 材料一在谈论“艺术的真实性”时是如何看待主客观问题的?请简要概括。
5. 韩民青在《文化的历程》中写道:“艺术文化以审美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主体意识、情感的自由展现为方向,完全放弃了求实用的利益标准。”这一观点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①
鲁迅
老子②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③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进来轻轻地说。
“请……”
“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地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这里所有的藏书,都看过了罢?”
“都看过了。不过……”孔子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