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660字。
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观众喜爱,抖音推出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也非常受欢迎,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已超5亿。日前,叶嘉莹先生和张伯礼院士、施一公院士等人一起在《大家聊唐诗》节目中分享“读诗为什么使我们更有力量”,吸引了570万人次在线观看。这些出圈的诗词节目充分表明,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下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借助高科技或新的传播平台,古诗词正绽放出新的魅力。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典诗词能为青少年厚植文化根基。
数千年来,中国的古典诗词深刻参与了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充实自信之精神。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理想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通过古典诗词流传下来的品格与修养,依然可以照亮当下你我的人生。林语堂先生说:“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最大同心圆,可以激活、开启当代人优雅的生存智慧,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下传承的意义所在。
人与人的年龄、职业、身份不同,对诗歌的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诗意味着一种优雅的生存状态;有人认为,只有诗歌才能够医治理性带来的创痛;还有人认为,诗是雅集唱和的一种技能。虽然在同一个世界上,人们有着不同的皮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但是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叶嘉莹先生将雄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叶氏解诗学范式,影响深远。叶先生执教77年来,一直都在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有人曾经问叶先生:“中国的古诗会消亡吗?”叶先生坚定地回答:"只要存在有理想、有品格的人,中国的古诗就不会消亡。"中华民族有许多有理想、有品格的人,诗词可以唤起人们不死的“诗心”。
为何当下的青少年还需要习诵古典诗词?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可以背几百首诗歌,有的人在诗词大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这还不够,习诵古典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备考,不仅仅是才学的积累,我们更应看到,古诗词在开启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人有内在的感受、属于自己的感受时,道德才能在人的心灵中扩展。这种靠内在起变化的质性特征,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性特征。”而青少年能够从诗词中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的力量,进而让古人的诗和当下的人之间产生一种呼应,这样就究成了一种诗词上的传承,文化上的赓续。正是在这种传承中,我们实现了培育中国魂、树立中国心的育人目标,让青少年成长为有“魂”有“根”的新一代。
当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需要与自己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从而对自己当下的修为产生引领。文天祥曾在《正气歌》里写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也就是说,古圣先贤虽然距离今天的我们有了一定的时空距离,但是他们的智慧、品格依然可以光照当下,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希望青少年朋友们都能从诗词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开启未来道路的智慧。
(摘编自张静《为青少年厚植中华文化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有高科技和新的传播平台的传播,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也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力。
B.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在于古人在创作时有感而发且融入自己的理想,写出的是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动。
C.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不同,有优雅生存状态说、医治理性创痛说、雅集唱和技能说等,作者
不认可这些说法。
D.青少年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为了应试备考和才学积累,还是为了用古诗词来开启智慧、陶冶情操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诗词节目出圈的现象入手,进而提出观点: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典诗词能为青少年厚植文化根基。
B.主体部分主要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传承价值和其对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影响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举叶嘉莹执教77年和回答疑问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叶嘉莹在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D.文章引用林语堂的话,论证了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诗词可以激活、开启当代人优雅的生存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典诗词承载着前哲先贤的品格与修养,可以超越时空距离,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
B.中华民族有许多有理想、有品格的人,诗词可以唤起人们不死的"诗心",古典诗词不会消亡,会代代相传。
C.青少年品读古典诗词,可以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从而呼应古人,完成一种诗词上的传承和文化上的赓续。
D.学习古典诗词,诵读或者背诵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古诗词与自己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引领自己当下的修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谭嗣同《仁学》中的"因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都表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凡盛世莫不以爱民、利民为前提,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深知"民心"的分量,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