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490字。

  浙江省杭州市名校2023届备战高考模拟黄金卷(三)
  语文试题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学术、政治作品相较,文艺作品在接受和生成上具有特殊性,使得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其特有危害。
  从接受面看,文艺作品具有与大众更为亲近的影响力。学术作品往往与公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少数人会去主动阅读或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多数人更愿意从文艺作品中了解历史。政治作品虽然对大众有引导作用,并且借助强大的宣传力与大众拉近距离,但这种“近”并不代表“亲”。相较于阅读红岩精神的政治报告,人们大多更愿意去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话剧《江姐》,因为文艺作品拥有扣人心弦的表现力,可激起大众的兴趣,获得广泛亲睐。这种亲近性还体现在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大众的影响潜移默化。当人们在手机里随手翻出一则历史故事,这其实就已进入了文艺的场域。也就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是沉浸在文艺之中的,只不过平时未必有这种感知。
  从生成面看,文艺创作呈现出较强的正反馈机制。学术作品往往充满着各种争鸣,流派内会有差异,流派间也有激烈的思想交锋,这使得学术作品往往是负反馈——当一个观点引起较多支持时,反对者也会迅速出现。政治作品则呈现出两极分化:正面的政治作品往往会带来正反馈,负面的、扭曲的政治作品往往引起轩然大波。文艺领域则更多呈现出正反馈情形,这种正反馈很大程度上是文艺创作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追求作品被消费的体现。当一个文艺作品获得公众广泛关注、消费时,即使其中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分,也仍易得到其他创作者的争先模仿,而且创作者也会以此得到“激励”,进行更多的同类作品创作。当文艺领域倒向以点击量、关注度、消费力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时,这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就会更加凸显。
  基于文艺作品的上述特性,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可用“全面深入”与“绵绵细雨”来概括。
  一方面,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全面深入”的递增式、广泛性危害。学术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诚然会有深刻影响,但因受众面本身有限,其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小范围的,而且也会受到正确思想观点的制约。但文艺领域一旦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就极易因其面向大众的亲近性影响力与正反馈机制,引发错误思潮的全面泛滥。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往往不如历史虚无主义来得更“吸引”人,历史虚无主义以其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俘获文艺创作,渐渐带来文艺创作对真与善的遗忘,造成近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久而久之,作品就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作品的广泛传播、创作的喷涌而出、大众的口口相传都会使得历史真相被遮蔽、遗忘、扭曲。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科学历史观,增强历史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文艺创作。
  另一方面,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绵绵细雨”的低辨识度、长期性危害。政治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突然产生的,如同暴风骤雨般导致大众认知混乱,带来巨大思想动荡,但也因此易遭到科学思想的抵制与政治上坚守正道人士的反击。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则以其“绵绵细雨”的特性而更难被察觉,人们沉浸其中却不自知,传播着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的虚假故事,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地传播虚假信息与错误价值。即使一开始人们还未失去判断力,只是将其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或认为“文艺作品本应如此”,但当这场“细雨”在正反馈机制的推动下连绵不绝之时,当越来越多的人受其影响之后,在众口一词之中就会出现“群体性失忆”。人们会渐渐遗忘了真实的历史,彻底接受虚假的叙事,这一过程正如“温水煮青蛙”般,令人在舒适中逐渐迷失。作为消费的受众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民族历史自觉,做严谨的鉴赏者。
  (摘编自林修能《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
  材料二:
  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对历史本质规律持疑惑、否定态度,对历史真实与历史人物随意解释或有意歪曲、拼接剪裁的一种历史观。碎片化历史、中性化历史以及泛娱乐化历史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和三种惯用手法。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审美”“娱乐”之名,行拆解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指导下的错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艺作品具有面向大众的亲近性影响力,这与其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及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特点有关。
  B. 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因而比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更有吸引力。
  C. 相较而言,文艺作品有其特殊性,这使得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更具广泛深入性和伪装迷惑性。
  D. 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惯用手法和呈现形式多样,是错误的历史观,会影响受众正确的历史价值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并不同。
  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揭示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C. 就社会影响而言,负反馈机制带来负面、消极作用,正反馈机制产生正面、积极作用。
  D. 如果公众沉溺于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的消遣娱乐中,就会激励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某电视剧贬损孙中山等追求共和的革命先驱,而把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描绘成为共和奠基的悲剧英雄。
  B. 某学者撰写法学论文,以现行法律观点来评判《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认为他欠债不还并躲债,其行为违法。
  C. 赫鲁晓夫所做政治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以对斯大林的“大审判”拉开了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序幕。
  D.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用事实告诫世人: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4.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的《古史钩沉二》,这句话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句话蕴含的警示意义。(4分)
  5. 如何应对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请结合材料从创作与接受的角度淡淡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乡巨变①(节选)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