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30字。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练
  精练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匡山[注]
  李 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  匡山: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颔联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颈联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
  D.本诗的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答案 B
  解析 “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说法错误。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是说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是诗人眼中的匡山景象,而不是“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
  2.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剑,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匡山优美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写景有远有近,极有层次。
  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安闲舒适。
  答案 C
  解析 “以静衬动”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诗人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精练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诗人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