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96字,本教案对文言翻译的原则、标准、方式、方法做了比较系统、详尽而深入的讲解,例子尽量用教材里已出现过的语句,对提高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把握从而提高实际的翻译能力很有帮助,实际效果很明显。
文言文翻译教案
广东潮阳实验学校 陈星颐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二标准六方法”; 形成初步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教学难点:翻译的操作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翻译的原则
(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且无中生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前面,我们复习了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知道古今异义的翻译、偏义复词的翻译、词类活用的翻译、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都是需要特别注意而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给分点的。
(二)小结明确:得分点设置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④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⑥固定结构: 附例
表询问:如……何 奈……何 若……何 谁……者
表反问、商榷、猜度:得无……乎 不亦……乎 无乃……乎 况……乎
何以……为 何……之有
表比较、选择:……孰与…… ……孰若…… 与其……孰若(岂若)
“所”字结构:有所(以) 无所(以) 何所 所以
“者”字结构:形容词+者 动词+者 动宾词组+者 数词+者
知道了这些文言知识点易被设为翻译得分点,那么文言的翻译是不是只需掌握这些就能翻译好呢?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又是遵循怎样的标准的呢?
(三)明确句子翻译的原则:
1.严复:信、达、雅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