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40字。
绝密★启用前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 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 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 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 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 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 谨阐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 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 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 “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 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 轼直到晚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 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 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 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 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 题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 是夯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 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砭时弊、 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 特点。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 善官驿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 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 “世上最 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 ’,适足见其 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 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 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
“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 非常密切的关系。
B. 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 淀了深厚的学养。
C. 苏轼认为用“ 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可以夯实治学基本功。
D. 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处 理好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 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 C. 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诗云: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B. 毛泽东提出: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D. 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 简要概括。(4分)
5. 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 “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 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星维修师
阿 英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 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 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 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