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10字。
榆树市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 (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 (8 分)
汉字记(zǎi)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①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 了中华文明的根脉, 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 了 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②汉字文明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汉字需要我们珍惜和传承,不仅如此 ;③我们更应光大汉字文明的使命, 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所处的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贡献出独特的力量。④ 1.请你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分)
塑造 ( ) 记(zǎi) ( )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
A.维系 促进 造福
C.促进 维系 造福
B.维系 造福 促进
D.造福 维系 促进
3.选文中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处是 ( ) (2 分)
A.① B.② C.③ D.④
4.根据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全下面对联。 (2 分)
上联:珍惜先人智慧。
下联: 文明。
5.默写填空。 (7 分)
⑴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诸葛亮《诫子书》 ) 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
⑷冬奥会在北京举办之时,中国人民将向世界张开双臂,绽放笑脸。这正如《论语》中所
言: , ? ⑸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了“对远赴偏壤之地的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的句子是: , 。
二、阅读 (45 分)
( 一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 ,完成 6 ~ 11 题。 ( 15 分) 七年语文第 1页(共 8 页)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 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 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 以吹豕①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 屠,乌② 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豕 (sh ǐ ) :猪。②乌:副词,哪,怎么。 (选自《狼三则》其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 分)
(1) 一狼洞其中 ( ) (2) 令不可去 ( )
7.下面对【甲】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A.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主要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其中“杀 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B.文中“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词句,写出了屠户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他退让 的策略与智慧。
C.文章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屠户身上既有懦弱的性格又 有勇敢、机智的品质。
D.文章结尾的议论,点明了故事的主旨。
8.把【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9.用“/”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 一处) (1 分)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1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甲】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4 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