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90字。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某某 审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制作时间:2022.11.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解题入文
“师”:从师学习;“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2、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3、朗读正音
夫(fú)庸知 无长(zhǎng)无少(shào) 句读(dòu) 或不(fǒu )焉
聃(dān) 郯(tán)子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近谀(yú) 贻(yí) 蟠(pán) 好(hào)古文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习任务一:文本梳理,通晓文意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业(传授道、教授学业。受,同“授”,传授。)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连词,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终不解矣。 生乎(介词,在)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介词,比)吾,吾从而师之(跟随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