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3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①博物馆的使命,是个厚重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往;说它常新,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它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使命。
  ②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逻辑,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敬业奉献的工程。近代实业家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灵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治性情。
  ③博物馆能以史育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张謇当年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书本外,博物馆的文物、遗存都是非常鲜活的史料,能够“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人们在倾听历史故事中学史、懂史,提高鉴史能力和欣赏水平,又在触动和感动中汲取正能量。
  ④博物馆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⑤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要让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除了内容的实、形式的美,还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来获取并释放更多信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谐统一,物、史、文三者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①当今博物馆的角色已不限于单纯的积累传承,其核心动能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为文化生产单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②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来自受众“观看”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话题,承载着人类文明,也被赋予了不同功能与职责。
  B. “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其展陈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
  C. 博物馆核心动能是推动社会创新,通过建构智识机制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D. 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模式,也拓展了受众对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达到以史育人,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引导人们学史、懂史、鉴史。
  B. 博物馆要实现使命、活起来,就要关注内容、形式,还要有新颖的手段与灵活的方法。
  C. 艺术博物馆追求视听等感官体验的特征,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D. 平等凝视中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就是观众,他们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平等交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博物馆使命范畴的一项是( )
  A. 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
  B. 张謇说:“盖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C. 广东博物馆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注资和公开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种活动。
  D. 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涵盖敦煌石窟千年营造的厚重历史、艺术和人文积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宵
  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