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480字。

  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达标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B.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难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C.当代人必须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D.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实现双赢。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结起来,协同生态治理。
  B.从“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可知,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可能形成复杂的空间系统。
  C.通过高消耗、高污染取得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当下宝贵的生态环境,更是阻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D.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3.(3分)依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绿色发展”内涵的一项是(   )
  A.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中注入发展的生态意蕴
  B.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
  C.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
  D.把握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4.(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评论思路。
  5.(4分)塞罕坝林场生态修复的奇迹,引发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对塞罕坝林场生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百合花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