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190字。

  高2023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儒家智慧贡献给我们一系列概念,比如“仁义”,既提倡仁爱,又强调要在正义的范畴内施行;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里孝顺父母,又提倡在社会兄友弟恭:比如“礼乐”,既提倡礼以节人、规范秩序,又强调乐以和情、安和内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道、不极端,又强调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儒家在当今最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就是“忠恕”,它不仅是历史贡献给今天的,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忠,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与“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
  这样的理念,关乎体谅、诚恳、理解、尊重的品质,随着历史河流的向前推进,常常是越来越沉入了河底,其踪奋杳。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忠恕”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在今天提供给世界的智慧准则。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个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是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谐”的达成,而“忠恕”也不仅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当代政治风云涌动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比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国内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的反倾销举措,是经济体制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的论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旧有事物对创新态势的打压,是思维模式的冲突……所有这些文明的冲突,究其避免和解决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态中寻找答案。如此,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
  所以,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国智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学经过历史的检验,由一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
  B. “忠恕”的“忠”是忠诚尽己,去付出和助益;“恕”是宽容待人,去换位和体谅。
  C. 孔子的“忠恕”思想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与联合国的行事信条是一致的。
  D. “忠”与“恕”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二者结合能促成“和谐”的达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简述“仁义”“孝悌”“礼乐”“中庸”等概念内涵,在于强调儒家思想具有辩证性。
  B. 文中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为例,证明了儒家“忠恕”思想的作用。
  C. 文中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指出当代各种冲突实质都是文明的冲突,需要达成和谐。
  D. 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忠恕”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论证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智慧贡献中“仁义”“孝悌”“礼乐”“中庸”“忠恕”等都体现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B.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尽管性情、出身、成就不同,但都遵循“忠恕”,践行儒者的追求。
  C. “忠恕”是中国智慧,可以提供给世界作为指导准则,有助于解决当代各种文明冲突。
  D. 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能使我们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与联合国的行事信条是一致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是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可知,孔子的“忠恕”思想与联合国的行事信条是一致的说法错误,文中不曾提到联合国的行事信条。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