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份。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百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摘编自袁行霈《<大家小书>序言》)
  材料二:
  每有青年问我以攻治词学的途径,辄要求其先熟读、读懂一定数量的历代词家的名作,向其推荐九部书,今欣悉嘉莹教授大作《名篇词例选说》即将问世,喜见我所推荐的治词基本读物有了重要的补充,使此书目由九部增为十部,可称十全十美了。
  说诗固已难,说词则尤难。嘉莹教授说词,着重传达词的兴发感动之作用,曾在《迦陵论词丛稿•后叙》中云:“对于诗歌这种以兴发感动之作用为生命的美文,我们在对之加以评说时……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此《名篇词例选说》收文十二篇,评说词三十二阕,可视为嘉莹教授实现其所持的评说诗歌之主张的范例。
  对于词这一文体之感发质素的接受与辨析,嘉莹教授独具灵心慧悟,对一些内涵深曲、意象空灵之作的评说,辄能探触其词心,进入其词境,发其幽情,得其微旨。在《灵谿词说˙前言》中,嘉莹教授自述:“我自幼即耽读古典诗词,此虽由家庭环境之薰习,然亦出于一己之天性。当时每读历代之名篇佳什,总常常会引起心中一种感发不能自已之情。”正因有此“感发不能自已之情”,故其感也深,其思也微,得以深入作品的世界。加以嘉莹教授数十年来始终致力于诗词的讲授与研究,又曾长期在海外执教,广研西方文论,故其积也厚,其识也广,每能远绍旁搜,就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兼有深度与广度的阐述。收入本编的说词著作,可说是:既凭其禀赋上的灵心慧悟,对所评说的作品之兴发感动的作用,以特有的敏锐感受及观照入微的辨析能力发人之所未发;又凭其学养上的厚积广识,就作品涉及的问题作了通古今中外而观之的比照与融会,对作品中某些微妙的语词及生僻的典故,也作了详尽的解说。其品赏之精微、论证之周密,自非时下一般诗词鉴赏之作所可望其项背。
  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现今不少评说诗词者不一定从事诗词的创作,因而其对诗词作品的评说常有与作品隔一层之憾。嘉莹教授幼承家学,十一岁即开笔写词,进入大学后开始写曲,以后在其投入教学与研究的数十年中始终不废诗词的写作。从其《迦陵诗词稿》一编,可见其这方面的造诣之深。《选说》之所说,既是从词的理论研究者的精思,也是从词的创作实践者的体验展开其评说的。
  此书收入“大家小书”丛刊中。书中,精义时见,妙旨纷陈,使人应接不暇。览读后,未暇深研熟思,草成此浅陋的短文,对全书内容的评价,深愧挂一而漏万。
  (摘编自陈邦言《<名篇词例选说>题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书”是就篇幅而言,而且是就今天的印刷条件和方便携带与阅读而言的,若是放在孔子时代,这些小书的篇幅一点不算小。
  B.科技类图书时效性较强,过时则无人问津,而这套人文类“大家小书”虽然都是挖掘性过往的出版,但肯定会让读者常读常新。
  C.说词者应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此才能探触词人之心,得其微旨,再传达给读者,使其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D.叶嘉莹教授长于说词,《名篇词例选说》即是其说词作品选集,材料二是陈邦言为其所作书序,此书又收入“大家小书”丛书。
  2.根据材料一和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价值之有无,并不看当时是否畅销,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B.材料二中加点的“质素”的意思是特征;“远绍旁搜”中“绍”的意思是继承。
  C.凡评说诗词者,如果不亲自创作诗词,纵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说不好诗词。
  D.就像这套“大家小书”丛书一样,凡好的著作一定是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的。
  3.不可作为材料二中划线句“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这个主张的例证的一项是(   )
  A.叶嘉莹在论及韦庄词时,曾写过一首绝句:“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世休。终古挚情能似此,楚骚九死谊相侔”。
  B.清代文学家赵翼写过一首《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二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订,对于这部经典,孔子如此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在《<名篇词例选说>题言》中,作者认为叶嘉莹说词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书店或出版方要给《大家小书》系列丛书拟一段推介语,你觉得它的哪些特点应该着重介绍?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