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石雕、山水画等中国艺术品在海外有许多欣赏爱好者。对文化交融现象极为敏感的英美诗人常常透过本土语境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说,他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廉•叶芝钟爱中国的“天青石雕”。70岁生日时,叶芝收到一块中国乾隆年间的天青石雕。面对友人赠送的礼物,他灵感迸发,一年后发表了一首题为《天青石雕》的诗歌。中国学者早已经从这首诗探知叶芝与东方的关系。面对这尊展示悲剧、艺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关系的艺术品,《叶芝诗集》译者傅浩先生认为“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向往东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超然态度”;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先生认为“《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
在《致多萝西•威尔斯利论诗书信集》中,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所作的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使这位引领20世纪英语诗坛的爱尔兰诗人如此评价这首诗?这与当时叶芝所处的时局和艺术的功能关系密切,正如张跃军先生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硝烟四起的欧洲,人类文明再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叶芝尝试着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面对动荡的局面时,社会通常召唤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将人们带出困境,这就解释了为何叶芝首先在本诗中去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所有人在扮演各自的悲剧,/有阔步向前的哈姆雷特,有李尔,/那是奥菲利亚,那是考娣莉;/可是,若终场来到,/大布即将落幕,/若配得上剧中的显要角色,/就不会说台词时哭泣。/他们懂哈姆雷特和李尔的快乐;快乐改变着所有的恐惧。/所有人都曾追求、发现和丧失快乐;/谢幕;极乐之光照进头顶:/悲剧达到极致。”由此可见,在危难时刻叶芝仰仗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的悲伤。
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喊”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这正是诗人在观察这尊中国石雕时获得的感悟。在这块石雕上,隐约可以看到中国雕刻家雕刻的山峦、庙宇、树木、小径和正要登山的隐士和弟子:“天青石上刻着俩中国人,/身后还跟着第三个人;/他们头上飞着只长腿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海外也有欣赏爱好中国艺术品的人,比如一些英美诗人就常常透过本土语境解读中国文化,这对文化交融具有一定的影响。
B.友人赠送的天青石雕刺激了威廉•叶芝的创作灵感,叶芝创作并发表了诗歌《天青石雕》,这首诗显示出叶芝与东方的联系。
C.叶芝观察中国石雕时发现了面对悲剧时东西方的不同态度,他认为东方的“恒定”姿态是一种良药,甚至超越了西方。
D.叶芝的诗句中记录的“注视整场悲剧”的居士们,面对“雪崩和险坡这种逆境”,他们仍具有迎难而上的意志和乐观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芝直言《天青石雕》是他所作的最好的作品,他尝试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借以挽救面临崩溃边缘的人类文明。
B.叶芝首先在诗中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体现出叶芝在面对动荡局面时,依然会用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悲伤。
C.“恒定”意味着长寿和定力,在叶芝心中中国是象征着“恒定”的存在,叶芝赋予《天青石雕》东方所特有的思想,如长寿、坚韧。
D.本文作者陈浩然围绕“走入中国艺境的英语诗人”,以叶芝及其创作的《天青石雕》为例详细论述,略述斯奈德、济慈等,详略得当,论述清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卢浮宫为挽回游客减少的颓势,举办了“维米尔和他的时代”特展,一段时间之内一票难求。
B.人们惊奇地发现,古蜀遗址出土的金面具竟与古埃及、古希腊和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金面具“撞脸”。
C.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D.在欧洲,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喜爱中国瓷器,在凡尔赛宫建造“瓷宫”,特别收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留下长江的人
冯骥才
①“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②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③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厦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割裂了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
B.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他们感觉钝化,情感麻木,想象力萎缩,理解力也已下降,无法拥有自已的精神家园。
C.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他们把文学艺术变成“教训文学”或“教训艺术”,忽视了审美愉悦。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D.美是需要慢慢感悟的,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无计划、无目的、不成系统,这也是宗白华《美学散步》书名的由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从产生的缘由、问题的发展、解决的路径三个层面纵向展开。
B.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C.“美”是不考虑其实用价值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就是说美、美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超功利性。
D.由蔡元培所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分析可知,审美是人与世界相互交融、物我合一的一种关系状态。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3分)
A.“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
B.“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C.“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D.“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4.席勒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审美教育。(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