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880字。
专项练(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
(选自《晋书•顾恺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B.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C.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D.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讲究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
B.薨,周代天子、诸侯死之称。天子、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C.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又称明府君;唐以后多专称县令。
D.省,中国古官署名,尚书、中书、门下等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为“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博学多才,以此自许。顾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创作《筝赋》,并说他的赋好比嵇康的琴,不懂得欣赏的人会遗弃它,有见识的人会珍惜它。
B.顾恺之见重桓温,作诗祭拜。他被桓温举荐为大司马参军,很受桓温的亲近,桓温死后,恺之祭拜桓温之墓,当场赋诗表达自己失去倚重的悲痛之情。
C.顾恺之善于绘画,无与伦比。顾恺之擅长绘画,构图特别高妙,谢安认为还没有人能达到这种成就,恺之认为画像的传神在于眼珠,比四肢的美丑重要。
D.顾恺之因受赞扬,彻夜吟诗。顾恺之的官署与谢瞻相邻,他在夜里咏诗,谢瞻常常不睡觉,而在远处赞扬他,顾恺之受到鼓励,便一直吟诵到天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
(2)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5.顾恺之因“痴”而被人戏弄,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文,完成下面小题。
纯仁宇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逐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