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80字。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2-2023深圳市罗湖区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和姓名填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从题材内容上,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深度广度厚度高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生态是书写现实、书写人民绕不过去的内容,生态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B.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态保护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D.有些生态文学家追求奇特险怪,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态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行文思路不同,材料一以时间线索展开,材料二更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B.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出现了一批描写治沙治污、退耕还林、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
  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文学创作,将会进一步立足大地,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为“虫”,后在感官与习惯上开始出现虫的特征,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
  C.韩开春《虫虫》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虫子们的生活中,回应梭罗,用自然之美唤醒人类的无知,再回童年,重建天堂。
  D.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远远的一眼,有爱、有敬,与青山灵魂相契,悲喜共生。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4分)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向世界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