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510字。

  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
  ……
  1. 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 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 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 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 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 “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 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 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原文是“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以及“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所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父亲
  李汉荣
  ①等我闻讯赶回老家,父亲已经卧在简陋的灵堂里。我凝视着父亲的脸,父亲的脸仍然令我震撼。额上、眼角的皱纹那么深,令我想起因干旱龟裂的土地和洪涝冲刷后的山坡。非涝即旱,却少有风调雨顺的日子,父亲和土地的命运,此时重叠闪回在这张脸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