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30字。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2023.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 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 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 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
  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
  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
  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C.勇者无俱,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 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