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7980字。
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目前为止,皮洛遗址在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加上地表采集的部分,总数量已超过万件,并发现了诸多用火的痕迹。此外,在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个文化层。
在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发现了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此处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也是目前东亚地区考古发掘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
(有删减)
皮洛遗址出土阿舍利手斧(图据 国家文物局)
“阿舍利技术体系”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
一直以来,在东亚地区发现的阿舍利遗存,无论在技术、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许多。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的标准,把欧洲和亚洲用一根线划分开来。维莫斯认为在这条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以“阿舍利技术体系”为代表的,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这条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为传统的“滞后的边缘地区”。维莫斯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人种造成的。考古学上便把这条线称为“维莫斯线”。然而随着四川稻城县皮洛遗址的发现,大量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被挖掘,世界考古历史被重新认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此次考古发现成果彻底解决了中国、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让‘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被彻底否定。”
皮洛遗址的出现,让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
高星曾提出了一个阿舍利技术与相关人群在中国、东亚的迁徙传播路线假说:“阿舍利技术的源头应该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到印巴次大陆,可能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中国,再通过川西高原及其东侧的区域传播开。”
这些地点和材料构成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长距离迁徙及文化传播的路线,而皮洛遗址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连接点上。
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古人类就已频繁登上青藏高原。从出土石制品的数量而言,说明远古人类在此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非常高。据考古发现,皮洛遗址完整保留、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发掘现场探方(图据 封面新闻)
不同石器组合说明其有可能为不同的人群创造,抑或是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技术适应,同时表明,在10余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在同一处发现3个人类文化阶段,这在世界上都非常少见,3个发展阶段代表着文化的变化,能够清晰反映出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稻城皮洛遗址考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洛遗址在地表和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共分7个完整的文化层。
B. 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它以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阿舍利技术体系”为典型代表。
C. 考古界一直未能在东亚地区发现阿舍利遗存,因此中国等地区被定义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D. 学界普遍认为阿舍利技术的源头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经过印巴次大陆传入中国西部地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洛遗址中发现的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推翻了东亚早期人类文化落后论,证明了阿舍利技术的东方原创性。
B. 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划定“维莫斯线”是有考古学依据的,但东西人种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C. 根据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证明至少在13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了。
D. 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充分论证了中国、东亚具有真正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从而彻底推翻了人类早期西方文化先进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皮洛遗址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B. 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
C. 皮洛遗址的出现,使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及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
D. 皮洛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青藏高原共分7个完整的文化层”错误。原文第一段为“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个文化层”。
C.“考古界一直未能在东亚地区发现阿舍利遗存”错误,原文是“在东亚地区发现的阿舍利遗存,无论在技术、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许多”,是“粗糙许多”,不是“一直未能发现”。
D.“学界普遍认为”错误,由原文“高星曾提出了一个阿舍利技术与相关人群在中国、东亚的迁徙传播路线假说:‘阿舍利技术的源头应该是非洲……’”可知,这只是个别专家提出的假说,并不代表“学界普遍认为”。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反智论最早由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论》一书中提出。反智论存在于许多国家、许多文化、许多领域、许多人群和许多层面中,广义上讲,它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