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32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点迟缓,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的吴淞镇。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的“波澜”表现了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
B.听闻日本投降,作者先是半信半疑,接着满怀期待,确认消息后感到踏实。
C.文章正面描写卖瓜人招呼士兵们吃瓜,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
D.文章以作者的见闻感受展开,叙写了八年抗战开始和结束时的场景。
7.关于文中写“我”走到吴淞镇上经过茶馆、饭馆和商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看到茶馆、饭馆和商店时,市镇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
C.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麇集让原本死城一样的市镇气氛活跃起来。
D.“我”看见兵士时,感到很新鲜,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
8.散文中多次出现“喘了一口气”,这一动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9.冯至曾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抒发其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希望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这种从“小处”着笔,寓情于其中,向深处、广处开掘的写法,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