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40字。
礼泉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期学科素养评价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即表层的意象群落。在显性的表层意象中,情感价值渗透并将之同化,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却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藏,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诗人营造的是一种不但对寒冷没有感觉和压力,而且对钓鱼也没有欲望,并不在乎是否能够钓到鱼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寒冷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意脉(或者叫情志脉)。其特点为:第一,以潜在的情志深化表层意象;第二,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第三,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
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把这种意味解读出来,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还要以原创性的话语对之冠以精致命名。缺乏话语原创性的自觉,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文本以外的占优势的实用价值和现成话语所遮蔽。看到“独钓”,就自动化把现成的“钓鱼”覆盖上去,因此就把从“钓鱼”升华为“钓雪”的精神境界抹杀了。
在这个层次里,最重要的是真善美价值的分化,与世俗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不同,文学文本乃是真善美的“错位”。它们既不完全统一,也非完全分裂,而是部分重合又有距离。在尚未完全脱离的前提下,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三者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审美价值则越近于零。
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乃是文学形式。形式对于文学解读来说,极其关键。在解读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艺术,以为形式是一望而知的。其实,文本解读之所以难以到位,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规范形式的漠视。例如,上海世博会,为了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人们排队长达八九个小时,只为了那十几分钟的一睹为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目睹宋代汴梁的市井繁荣而兴高采烈,其实只是看到了这幅杰作的表层结构。其第二层的意脉,则为北宋盛世的颂歌。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之中,这样的艺术只是一种抒情。第三层次,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是最为隐秘的,能够欣赏这种特殊规范形式的可能凤毛麟角。首先,他在国画中,属于界画,属于工笔,而且是长卷。也就是说,和西洋画一眼全收的焦点透视不同,它把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视点可以顺序移动,但又不是杂乱无章、平铺直叙的。根据吴冠中先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房舍、车马、桥梁、楼台、田野、山水,舒落有致,又以桥为高潮。这三个层次都以共时样式呈现于观众视觉之中,但对于第三个层次,绝大多数观众是感而不觉,只有于中国国画有修养者,才有某种内心图式的预期,才有可能解读出形式风格的奥秘来。
(摘编自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雪》中,柳宗元营造的是一种对抗寒冷、孤寂和欲望的人生境界。
B. 意脉贯通的逻辑是非理性、非实用性的情感逻辑、其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C. 具体文学作品,虽篇幅、规模不同,其情感脉络都是以“变”“动”为特点 。
D. 《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市井繁荣的表层现象背后,是作者对宋代真正强大的期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别从“意象群落”“意脉”“文学形式”三个层次剖析了文学文本的立体结构。
B. 文章阐述“意脉”时,逐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意脉的特点、解读方法及要领。
C. 文章援引庞德的语句和吴冠中的分析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权威,论证充分有力。
D. 文章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对文本规范形式的漠视会导致文本阅读难以到位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表层的意象群落是显性的,肤浅甚至虚假的,其隐含在最深层次的情志才是文本阅读的全部。
B. 文本的表层意象是形而下的,它决定了形而上的更深层次的情志内容以及文本外在的具体形式。
C. 对文本意味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并以原创性的话语对其冠以精致的命名,就能把握文本潜隐的意脉。
D. 文本阅读中“真善美”错位幅度的大小和审美价值成正相关,但三者不能完全重合或脱离,否则审美价值几近取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