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0字。

  1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
  导入二(情境导入):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知识链接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为“绝技”。
  3.积累字词
  (1)注音
  罔不(wǎng)  轩敞(chǎng)  峨冠(é)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jì)
  壬戌(xū) 袒露(tǎn) 箬篷(ruò)
  黍米(shǔ) 糁之(sǎn) 多髯(rán)
  右趾(zhǐ) 虞山(yú) 篆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的)
  (3)词类活用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名词用作动词,涂染)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古今异义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古义:(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义:峨眉山之顶
  ②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③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5)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