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60字。
第二单元
1.掌握说明文知识,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语言特点,提高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时间的脚印》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科技之光”,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默读+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和朗读把握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通过默读,教会学生理清说明顺序,教会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理,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科学,进而能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2.授课技巧
本单元4课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大自然的语言》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默读”中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运用比较阅读法,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大雁归来》运用朗读自主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时间的脚印》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自然的传奇。
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诵读+朗读”,基本因循:诵读+朗读——欣赏——领悟——理清思路的教学步骤。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第一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1.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2.交流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篇尾编者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