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3195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切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中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屈子行吟泽畔,发出“逐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对浩瀚宇宙的终极叩问,越千载而其命维新,经风雨而弦歌不辍。忠贞爱国、上下求索的行为和精神跨越历史的诗行,生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