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6720字。

  广东省茂名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热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 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有删略)
  【材料二】
  中国农村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和乡村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土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境界。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注重把传统规则内化成修身克己的习惯,重视教化的作用,人们对诉讼持消极的态度。
  C.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的送法下乡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进行“送法下乡”,只会造成乡土社会礼治混乱。
  D.要构建完美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必须结合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传承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习惯法、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的现实。
  B.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外在规则化已成了内在习惯,每个人都自动守规则,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现在的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国家法改造着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无讼观念”逐渐被“法治观念”代替。
  D.只有乡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才能构建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建立法治社会。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无讼”思想的一项是(3分)
  A.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战?”
  C.清代崔述《无闻集•讼论》中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 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
  D.《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4.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是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概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秋菊的迷惘”的看法。 (4分)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的能力。先进行分层,然后明确内容,在分析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整理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李鸣已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有才能,有气质,富有乐感。这是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可他就是想退学,自从他有了这种想法后,上课就没魂了。于是他到王教授那儿去请教是否可以退学,王教授的回答却是:“老老实实学习去吧,你别无选择。”从此,李鸣老是赖在床上。
  李鸣和石白处不来,石白爱引经据典,把一本《和声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