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510字。
玉溪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物叙事,是展览的核心特征,也是造成理解困境的原因。想要领会沉默之物中的信息,难度远超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但或许,困境制造的“距离感”也生成了展览的魅力。以历史类展览为例,尽管中国以历史文献的厚重与连续著称,但相较于真实历史的丰富性,文献记录仍无法面面俱到。当诸多信息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遗物提供了另一种线索。物之陈列,用一手物证,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文物的形态质地,透露着当年的时代风韵,而物证的不言不语,仿佛巨大的留白,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反倒更让人神思驰骋。当有心人试图追索展览中隐藏的意趣与奥秘,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往往提示着通幽的曲径。
重量级文物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当然至关重要,甚至有展览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实际上,个体文物本身是观览过程中的基本单元。正是个体文物的信息传递,构成了展览篇章的一个个单词。那么如何欣赏个体文物呢?就单件文物而言,每件文物都有双重的生命史,等待着观众的探索:一重生命史延展于其本身所在的历史空间,另一重生命史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
单体文物蕴藏的信息可能是丰富的,但“自刻身世”的文物,毕竟太少了。当文物本身置于展柜中,脱离了它的出土背景或流传历程,与之“对谈”的线索就更难获取了。在这种情形下,将观展的视点放远,由聚焦个体精华,到放眼展品的群体关联,则可能获得更多的领悟。展览是一系列展品的组合,展品与展品之间配合编织起的信息之网,不仅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单体、单类展品的坐标、内涵与意义,更能让观者得到溢出物外的种种体悟。而物与物的关联,通常也是策展者内容设计的重点。对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本身便体现着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
精心挑选展品群,以哪些展品组成一个或一组故事,是策展者在内容层面的布局。但无论怎样丰满的内容或故事,都将在一个给定的展厅空间中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空间如何设计,展品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达与故事的“讲述”。而展览的形式,往往也会给观者最为直接有力的冲击。2017年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入口如洞口,引人好奇;洞穴两壁又制出层叠地层,呼应展览的“考古”主题,空中飘荡20年来的重要发掘遗址,仿佛群星璀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展览开头,便拉满了展览的戏剧张力,使观者对深入展览的探索充满期待。近年来的展览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式设计方面的创新尝试。在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可能性的深度发掘,让展品组合的信息表达具备了更多的面向和吸引力。沉浸其中,细细品读,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展览蕴藏的内涵、更自由地想象展品背后的世界。
(摘编自丁雨《观展——在无言中体悟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展览的核心特征是以物叙事,而理解沉默之物中信息的难度远超过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这样就形成了理解困境。
B.展览往往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这件文物因而被称为重量级文物,它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至关重要。
C.蕴藏着丰富信息的单体文物未必“自刻身世”,但只要将其与一系列展品组合,就能编织起丰富的信息之网。
D.展品信息的传达、故事的“讲述”是由展厅的空间设计、展品呈现形式直接决定的,它们要能给观者以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策展者、观展者的双重立场,具体论述了有效观展的多种方法,引导观展者在无言中体悟历史。
B.文章运用“总—分”式结构,从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借用“单词”与“篇章”的关系,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如何理解、欣赏个体文物。
D.文章列举“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的相关内容,有力论述了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文物弥补了厚重而连续的历史文献无法面面俱到的局限性,为探寻历史信息提供了另一种线索。
B.每一单件文物都具有双重的生命史,即延展于其本身的历史空间、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
C.把握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寻找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观者的理解就能不再局限于单类展品。
D.内容布局如精心挑选展品群,将展品组成故事,是策展者多角度表达信息、吸引观者的最重要手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