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60字。
《桂枝香•金陵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明确字音,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明确本诗写作背景,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读诗歌,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析这首词的立意高远之处, 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课前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1.走近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安石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十七八岁便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然而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是出色的政治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相关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3.解题
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②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
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4.了解“咏史怀古诗”
①形式上 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④思想感情 一、怀人伤己
1.(作者自己)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古人与自己)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借古讽今
1.(国家角度)感叹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兴亡。
2.(统治者角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抒发爱国情怀。
三、理性反思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