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80字。
江西省赣州市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德教,它致力于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使社会人生沿着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孔子把尧舜时代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如“克明俊德”“协和万邦”“民惟邦本,本国邦宁”,和夏商周三代尤其周代的好传统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继承下来,用仁和之学加以提高,又经过孟子、荀子和汉儒的加工,遂形成“五常”“八德”的基本道德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乃人生常道,人人须臾不能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是五常的扩展,而以忠孝为核心。
五常八德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但本质属性是永恒的。表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修已以安人,以天下为已任。表现在治国理政上,就是为政以德,民生为本,政通人和,居安思危。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就是见利思义,诚信为本,重农扶商,开源节流。表现在国防军事上,就是仁者无敌,义兵必胜,智勇双全。表现在文化和文艺上,就是和而不同,文以载道,尽善尽美……习近平同志把儒家“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便是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在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提问时说:“其恕乎!”这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最伟大的精神是能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正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历史在演化,社会在变迁,孔子儒家所阐明的上述种种规范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中国自古就有儒商传统,近代以来出现的普商、徽商以及海外华商,都强调以义导利、诚信不欺、回馈社会,能够促进现代工商文明。两岸三地和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五常八德依然是他们为人处世的价值观,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界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陈水扁在台湾搞“台独”,其手段就是在文化上去中国化。多少年来,大陆许多人也在不断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做着去中国化的蠢事,应该猛醒了。爱国主义最深层是爱中华文化,没有文化的自觉自爱,是不可能真正爱国家的。我们要把民族的思想之魂与民众身上的文化之根对接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共旺发运。
(摘编自车钟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材料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发挥着特殊作用。对于历史,孔子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他称赞“书法不隐”的董狐为“古之良史”。历史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政治主张来源于真实历史,是其在深入了解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孔子的核心主张,而周代礼制又是在损益夏商两代礼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孔子在考察三代礼制的沿革时,尽管曾惋惜于夏商两代“文献不足”,但仍然发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感叹。由此可见,孔子通过考察历史,对于礼制的沿革和具体内容都有深入了解,这也让他在当时获得了“知礼”的名号。
孔子极力借助历史阐述恢复西周礼制的必要性,如他通过指出“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且“古之人皆然”,未论述实行三年之丧的合法性。由此,孔子十分重视发挥历史所具有的教化功能。他在与弟子的交流过程中,经常通过点评历史人物,使弟子意识到仁与礼的重要性,以及明白如何才能真正“行仁”“知礼”。例如,孔子赞扬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泰伯“三以天下让”、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德行与功绩,批判季氏“八佾舞于庭”、管仲“树塞门,有反坫”、晋文公“谲而不正”,质疑微生“高直”等,都是在教育弟子们如何在仁和礼的要求下守而勿失。
正是由于历史是孔子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他进行传道和教化的重要助力,因而决定了他必然强调历
(摘编自袁琮蕊《“不隐”与“曲笔”:对孔子历史观的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社会德教,儒家继承了优秀传统,并在先贤们的加工丰富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基本道德体系。
B.五常八德历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人生态度、治国理政、文化文艺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仁爱”思想,
C.孔子之所以称董狐为“古之良史”,是因为董狐与自己一样,都尊重历史,都看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从《论语》记载的孔子对历史人物的点评中,可以看出他尊重历史真实性并注重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关注了孔子,但侧重点不一样,前者聚焦孔子儒家道德体系,后者探讨其历史观。
B.忠孝是五常八德的核心,这既符合中国古代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C.孔子反对虚假历史,是由于传道和教化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否则不能使人信服。
D.孔子编篡《春秋》时对史料的选择,有其服务自己政治主张的考虑,也折射出了他的历史观。
3.依据史实,判断下列四则史书记载,最符合“不是曲笔,强调历史真实性”的一项是( )(3分)
A.史实: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大会诸候于践土,周襄王应意前往。《春秋》记载:“天王狩于河阳。"
B. 史实:公元前 517 年,鲁国内乱,鲁昭公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 《春秋》记载:“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地名)。”
C.史实:汉高祖曾被流矢射中,吕后请来良医,刘邦却痛骂医生。《史记》记载:“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D.史实:曹魏第四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的党羽成济所杀。《三国志》记载:“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谈谈“五常八德”在学校教育、人与自然关系、家庭邻里、国际外交中的表现,请任选其中两点陈述。(4分)
5.子贡曾问孔子:“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以死相殉,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却借机称赞管仲“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有人问孔子:“管仲节俭吗?"孔子说:"国君有塞门、反坫,管仲竟然也有?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材料二引用上述一褒一贬两则材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最后一次美术作业
曾子恒
我上了岸,一路踩着铺在青石板上的月色,来到了那家民宿,一座青砖砌成的房子。屋子里漆黑一片,只有吧台处杵了根蜡烛,火苗与墙上的人影正扭成一团。主家打着哈欠,伸个懒腰,缓缓起了身。他告诉我,这块儿停电了。我并未询问来电的时辰,只是管他要了支笔。他打起一两分兴致,揉着眼问道,要笔做什么?我淡淡地笑着说,画笔落船上了,明天交不上作业,您就可以上鱼肚子里找我了。
主家笑着,从笔筒里随意掏了支笔,交给我。随后,他引我上木梯,往我房间的方向一指,便下了楼,消失在一片哈欠声中。蜡烛熄了,窗外的月夜亦被云团玷污,不肯施舍半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