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440字。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经典,总是以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征服读者、观众,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回顾中国文学史,大量传世经典之作往往与经典人物形象合而为一、彼此成就,小说、戏剧尤为突出。大约在金元之际,元杂剧形成并逐渐流行起来,而关汉卿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业编剧队伍的出现,使人物刻画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提高。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对主人公窦娥的塑造可谓登峰造极。这样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原因在于作者借“窦娥”之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社会对贫苦老百姓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公平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作品莫过于“四大名著”,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丰富的人物图谱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智慧多谋的诸葛亮、宽厚仁爱的刘备、雄豪奸诈的曹操……这些“脸谱化”“类型化”的极致刻画成为某种典型形象的代名词,一直为后世传颂。而《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评),无论是108位梁山好汉,还是高俅等大小人物形象,其身份、经历、说话习惯等各有特点,人物的丰富性也有明显体现,比如鲁智深虽暴烈,却常常粗中有细、机智过人。到了明清,《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掀起了白话小说流行新高潮,尤其在神魔刻画、人物的成长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就对文艺工作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掀起了创作高潮,推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作为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更是用一个个精彩唱段塑造出全新的白毛女形象,唱出“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唱出一个全新中国,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面经典角色也持续散发着艺术魅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如何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如何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成为新的挑战。近年来,一批典型人物被搬上舞台和荧屏,鲜活的艺术形象传递着新的时代精神,如沪剧《敦煌女儿》展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的“莫高精神”,话剧《深海》展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国家事业隐姓埋名的默默无闻,电影《守岛人》展现“人民楷模”王继才32年为国守岛的爱国奉献精神等。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回应时代,塑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脱贫攻坚基层干部马得福、电影《中国医生》中的“抗疫”英雄张竞予等。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明确文化和文艺的使命责任,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把更多经典艺术形象留在人民心中。
  (摘编自柳杨《新时代呼唤深入人心的文艺形象》,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如何“典型”?
  其一,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强调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认知和判定典型人物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宋宝珍《以典型形象映现艺术的时代之光》,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名著或经典戏剧总是靠经典的艺术形象征服读者或观众,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B.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这一艺术形象与《窦娥冤》这部作品相互成就,都成为传世经典。
  C. 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人物各有特点《水浒传》比“脸谱化”的《三国演义》更高超。
  D. 歌剧《白毛女》既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白毛女形象,也塑造了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经典角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窦娥冤》为例,旨在论证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成就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B. 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是经典艺术形象的特征,塑造这样的形象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C. 材料二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经典艺术形象的重要性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由此引出话题。
  D. 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求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优秀作品。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得过且过、盲目乐观,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他代表了当时底层社会中一批没有远忠、幻想走运的小人物。
  B. 《老人与海》冲的老人认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用渔叉、刀子、船桨等与血腥贪婪的鲨鱼搏斗,散发出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人性光辉。
  C. 《党费》通过交通员“我”的回忆,展现了第二次回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主题。
  D. 《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既有中国传统妇女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又有特殊时期需要的深明大义、保家卫国的意识。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分析《山海情》冲“马德福”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因。
  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剧中男主角马德福从学校出来就投入到了移民工作中,为了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历尽风沙却不减风骨。“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这是贯穿《山海情》的一句真言。作品饱含生活气息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谷的人
  孙犁
  一九四七年六月间,我当记者,跟随树人同志从某县县城出发,到四区去检查大生产工作。
  树人同志骑马,我骑车。到了那里,他说:“我带你去看望一个老同志,我们有十几年不见面了。”
  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搀扶着一个老头儿回来了。老人的双目失明,耳朵好像也有些聋。他花白胡子,头上半秃,却留着头发,好像以前的一个高级小学的校长。
  到了门口,他摸出钥匙,捅开了锁,让我们进去。
  我拉着牲口进院,老人侧着耳朵听了听说:
  “有牲口吗?我去找个人来饮饮!”
  老人喊一声:“秋格!”
  那边南屋里,有一个女孩子答应一声,就跑出来,问:“干什么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