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910字。

  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1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很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拥一拥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图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始妹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拥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4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地叫“二无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