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360字。

  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及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一般意义上说,虽然历史学以过去发生的事实为研究对象,但是历史学研究不仅仅是学者书斋里的“好古敏求”,还是一项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新时代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工作者既不能只沉醉于碎片化的研究分析,也不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先生,而应当胸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方向,发扬传统史学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优良传统,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长期以来,“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不仅令马克•布洛赫这样的年鉴学派史学巨匠颇感困惑,也使不少青年学生心生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不仅道出了中国文明历史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深刻回答了困扰历史学研究领域多年的“有用无用”之辩。我们绝不能将绵长悠远的中华文明仅仅看作博物馆中展陈的各种古物,而要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和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的高度认识中华文明,从而珍视我们的历史,传承我们的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传入,中国传统学术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少学者开始用西方视角观察中国文明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深埋于地下的遗址、文物重见天日。几代学者接续努力的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时代的史学研究工作者需要在中西思想激荡与交融中站稳脚跟,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学术原创能力;同时,也应对史学研究的前景充满信心,以如椽之笔书写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新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马延炜《增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自觉与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历史学以历史事实为研究对象,其作用超出了揭示历史本身。
  B. “历史有什么用”,这一问题困扰着年鉴学派史学巨匠和一些青年学生。
  C. 几代学者接续努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得出的结论性认识意义深远。
  D. 中华文明和西亚文明的交流始于距今4300年前,标志是前者学习后者的冶金技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中展陈的各种古物仅仅是绵长悠远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中国文明历史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研究分析。
  B.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引发了我国传统学术的深刻变革,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无视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根基的理由。
  C. 中华民族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确凿无疑的,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凭借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得出的科学结论。
  D.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有着自身的基础,判断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我国的自身情况,和所谓的文明社会“三要素”无关。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20世纪末,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时代只能从商朝后期开始算起,因为这一时期有甲骨文的证明。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参与的单位和学科多,研究的内容复杂,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
  C. 为了防止山洪侵害,良渚人在古城以北修建了长10余公里的高坝和低坝,反映出良渚王权组织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
  D. 陕西的石峁城有着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在城内还发现多处埋有青年女性头骨的祭祀坑,这是夏王朝建立前夕陕北地区阶级分化已相当严重的明证。
  4. 两则材料的主题虽都关涉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侧重点。
  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冲破了国际学术界“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观点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船
  [法]贝尔纳•克拉韦尔
  “站着,”镇长叫道,“我不许您去!”
  托年嘿嘿一笑:
  “可怜的孩子!”
  说话间他已跳到了船上,抓起撑篙喊道:
  “解开船绳。”
  托年将撑篙顶着台阶,正要向茫茫的水面开去,镇长却跳到了他的身边。船跳荡了起来。托年生气地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