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50字。

  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即使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不太有变动。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近代西方大转型的后果,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乌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
  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
  1.对材料—“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
  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
  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
  源,与土地分不开。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C.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目前中国们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正在调整城乡关系。
  D. 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
  乡村振兴就是城乡融合。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不人虎穴,焉得虎子。B.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D. 路不拾遗,门不闭户。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