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20字。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教学质量诊断测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4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材料一: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讳”,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材料一:
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