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800字。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主张不同,但经过长期交流交锋,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
B.《周易》中的“道”,是一个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C.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柳宗元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他们都支持“天人相分”的观点。
D.早在《中庸》中就有关于“和”的论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和”文化在中华
文明中源远流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讲“仁民爱物”,张载讲“民胞物与”,王阳明讲“一体之仁”,都内在地包含着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维逻辑。
B.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矛盾,天人之间,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
D.材料二从“和”的核心精神、“和”的基础、“和”的途径以及“和”的佳境等几个层面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3.下列名句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朱熹《四书或问》)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D.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请在以下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运用原文材料中的观点简要阐析。(4分)
【链接1】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摘选自2022年11月6日习近平《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链接2】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摘选自2022年11月4日习近平《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 来
阿巴看了一眼老柏树。老柏树在地震来之前,在云中村被毁灭之前就已经死去了。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复了很多次的时间,下午2时28分04秒,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