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530字。
高二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的是,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小说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局。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比如《项链》,主人公知道了耗费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就到此为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的青春耗损。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胡适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小说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全过程情节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说情节与故事有区别。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这是故事,不是情节。情节,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但是,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也行不通,因为因果关系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关系:一个人死了,因为他得了癌症。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情节,情节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实用的。好的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灵深层的奥秘,所以小说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是超现实的、荒诞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其实,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可称为第二环境,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在第二环境中很容易暴露出来,这隐藏的心灵奥秘可称为第二心态。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居然就是当年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离转徙最终沦为妓女,又被诬告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诃夫等短篇小说家,在19世纪下半叶就以非连续性叙述模式的“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进行创作。
B.五四时期的新锐小说家都喜欢采用“生活的横截面”的小说结构,鲁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C.情节与故事的区别在于,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其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D.《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被打出生活常轨后,情感发生错位,暴露出心灵的奥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所有小说都采用“全过程式”的情节模式,所以传统小说理论需要更新。
B.虽然小说《项链》的结尾不了了之,但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C.一个人因得癌症而去世,不能算是小说的情节,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因果关系。
D.《西游记》中情节的因果关系是超现实的、荒诞的,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
3.下列小说不是采用“生活的横截面”式结构创作的一项是( )
A.卡夫卡的《变形记》
B.都德的《最后一课》
C.施耐庵的《水浒传》
D.鲁迅的《阿Q正传》
4. 小说创作中如何设置情节,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层的奥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5.《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情节都堪称教科书级的经典情节,请根据文章关于“突转功能”的论述,任选一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 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汨汨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