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1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期开学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说,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认为:“就像生物学里面要研究种子,要研究遗传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这个种子。”因此,要研究中国,首先要认识其基因和种子,没有这样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我们很难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是一个乡土中国。但是大家疏忽了,中国自古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传统中国是一个农工国家的概念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说,传统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他这里讲的工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他认为,中国自古人多地少,仅靠农业不足以维持乡村农民相对富足的生活,所以必须要有手工业、副业和农业的多种经营才可以。
  中国古代的农民大多都是手艺人,因而形成了中国手艺人生产、商人经商的局面。可以说,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物质文化影响了整个旧大陆。即使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国的物质产品的贩运为主。自那以后,中国的物质产品真正被全球化了,不仅深入欧洲市场,还被欧洲人运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古代的中国乡村,与其他国家同时期的乡村相比,是相对富足的乡村。工业革命以后,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劳工,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乡村独立了起来。费孝通看到:“都市兴起虽没有直接打击农业,但从手工业桥梁上,这打击终于降到农业本身。”而由此,中国由一个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进口大国,机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纪中国乡村的贫困、中国乡村的衰败。
  我们可以看到“农工”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上曾经让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在近代也是因为这种“农工中国”的基因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工”是手工的工,在传统社会这是个发达的技术手段,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后,这就成为落后的技术手段了。正因为技术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国沦为了贫穷落后的国家。
  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目标就是帮农民找出路,其实也是在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他曾提出,“要改变乡土工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乡村电气化”,因此,“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3D打印、智能化生产和高铁密布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可能在乡村实现费孝通的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在乡村恢复手工艺生产,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农业,使农民即使留在本乡本土,也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来发展经济,过上富足的生活。
  理解古代中国农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前中国走向落后,就是因为这一基因,而今后中国的再次崛起有可能还是因为这一基因。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材料二:
  所谓的“乡土中国之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当下发生的现实存在,甚至可以说它发生在费孝通写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种“乡土中国之变”已经是在发生了,即是指现代西方世界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而我们在今天则必须直面这种改变的发生,了解这种改变的方向和未来。显然,如果说乡土社会中的亲缘关系曾经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只有认识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种子,才能清晰地知道中国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B. 正因为传统中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所以男耕女织的中国不可能是乡土的中国。
  C. 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直面当下的“乡土中国之变”。
  D. 《乡土中国》指明了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这是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所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探讨了农工中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为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借鉴。
  B. 材料一多处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著述,阐述了理解古代中国的农工基因对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使用假设论证,假设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的基础,证明乡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D. 材料二列举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和全球物流体系等,可证明“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费孝通乡村振兴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 工农相辅       B. 差序格局     C. 名实分离    D. 各美其美
  4. 为什么说“农工”的文化基因,曾让中国成为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也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4分)
  5. 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其目标是帮农民找出路,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从材料看,当今乡村如何才能实现费孝通的理想?(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山上的崖柏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没有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以后的日子还长呢,咱得好好活。
  海芳带妻子来到省城的医院,先是住在走廊里,等了两天,总算有了床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