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2586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
5.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正因为如此,革命回忆录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斗争历史的渴望和需求,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在传播革命历史的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教育功能。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星火燎原》等一批革命回忆录出版,对青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高凡夫《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的出版与红色文化传播》)
材料二:
作为史料,回忆录具有不可取代性。人们的历史活动是不可能都有记载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是没有记录的。记忆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人们不可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历史学研究必须注意收集回忆资料,以弥补文字记录材料的不足。撰写回忆录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带着总结人生经验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事发时的情感和功利性已经大大淡化,多数情况下会把真实的经历写下来。这是回忆录的真实性的主观基础,它和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忆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
B. 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
C. 革命回忆录可读性强,凭借其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发挥着对青年人积极的历史教育作用。
D. 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回忆录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众多回忆录从微观层面记述历史,建构起人们对于革命的集体记忆。
B. 个人回忆带有主观色彩,革命回忆录对于历史的记述因创作者的“历史感情”可能会与客观史实存在偏差。
C. 回忆录撰写是总结人生经验的写作活动,撰写者已不会再受到事发时情感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大多会写下真实经历。
D. 革命回忆录是时代特征和个人经验的反映,研究者既要善用回忆录来弥补文字记录资料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型革命回忆录丛刊《红旗飘飘》“编者的话”指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事迹,当今一代青年并不是很熟悉,“他们要求熟悉我们人民革命的历史,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B. 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发行以后,在国外反响也很强烈,报刊大量转载外国读者的读后感。苏联、朝鲜、蒙古、越南,还有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有读者来信。
C. 革命胜利后,革命斗争的参加者们饱含深厚的感情,渴求将自己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作家王愿坚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
D. 历史学家何兆武曾言:“学术著作有严格的客观根据,不能只根据作者的主观印象。个人的回忆录恰恰相反,它所依据的正是个人主观印象和感受,你必须尽量使每个人都忠实地回忆,才能尽可能地得出真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错,材料一“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说的是在民众中的影响。选项夸大了革命回忆录的作用。
B.“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错,材料一“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说的是“更多”,“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说的是“大多”。选项扩大了范围。
D.“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错,材料二“无论回忆自己的经历,还是回忆他人的往事”,回忆录记述也可以记述别人的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错,材料二是说“回忆录的真实性就不是指全部内容的完全真实,而是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还在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动它们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给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风儿吹动它们的羽毛。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朝南吹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