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 (2).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 (3).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docx
诗歌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戴处士①
许浑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
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②。
【注】①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②山阴:晋王徽之访问名贤戴逵一事发生于山阴,因此被后人概括为“山阴访”,是访友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即感慨长安古道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没有谁真正懂得一个隐士的内心。
B.戴处土那里既有蛮僧到访留下的古镜,也有蜀客寄来的新琴,说明他并不与世隔绝。
C.尾联回扣题目,说明戴处士对自己的思念,自己的寻访体现出二人间的深厚情谊。
D.全诗虽然没有对“寻找”这一行为的直接描写,但在内容上却处处围绕“寻”字展开。
2.“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两句一直被后人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许浑
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
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
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鲁将军,指三国名臣鲁肃。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并借助“长”“渐”二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
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诗句的意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相似。
C.尾联描写了锣鼓喧天、祭祀鲁肃的画面,表达老百姓对鲁肃的崇敬之情。
D.诗人游山访寺,诗歌却主要刻画村民生活,体现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
……
诗歌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①
张九龄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②。
【注】①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去官归养。居家期间,还一心为家乡办实事;与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为知己。②棣华诗,指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离别后常想起过去和兄弟一同嬉戏的情景;一“念”字可见兄弟情深。
B.“独攀”,与前文的“同嬉”“共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思念之深。
C.颈联感叹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日子过得太缓慢而忧愁。
D.全诗构思精巧,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2.古人离别时“折柳”相送,离别后“折梅”相寄。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折梅”相寄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护赴安西
张九龄
将相有更践,简心①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戎即昆山序②,车同渤海单③。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④,何用刺楼兰。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⑤。
[注]①简心:语出《论语》“简在帝心”,表示被皇帝知晓、赏识。②昆山:昆
……
诗歌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东园
杨万里
霜后前林一向疏,丹枫落尽况黄梧。
犯寒侵早看残菊,怕热平生不拥炉。
老眼读书长作睡,病身得酒忽全苏。
好诗排闼来寻我,一字何曾捻白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霜寒露冷,诗人发现园中枝叶稀疏,枫叶早已凋零,梧桐树更显得空空荡荡。
B.颔联写早冬的寒气逼人,诗人却不惧寒冷,兴致高涨地欣赏着菊花和园中的景象。
C.颈联诗人转而描述自己的晚年身体状态,有时生病,吃药、针灸、喝酒都不管用。
D.尾联抒写了诗人师法自然、直觉妙悟之感,更展现了诗人以诗歌为生命的创作精神。
2.诗人陆游曾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东园晓行给予杨万里的“诗材”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粘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书斋名。②元:原本,原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明写中秋夜月,暗写内心感受,为抒发乡愁做铺垫。
B.第三句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C.第四句描绘夜月独自前行的情景,画面空灵,富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