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440字。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二: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B. 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有了想象,就一定有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欣赏。
  C.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的预设,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能更好保留应有的艺术价值。
  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人们又通过这种理想化“再造”获得一种愉悦感。
  B. 残缺的作品会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因此残缺的文学作品也能像完整的作品一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C. 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就是再创作一个本质上不背离、但是又具有更新内容与更深意蕴的新形象的过程。
  D.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比喜感的大团圆结局更有艺术价值,让读者产生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正是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得以参与文学的意义构成,并形成文学理解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个性变异。
  B. 文学残缺的功能是在读者那里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文本意义在读者的想象力中变得栩栩如生。
  C. 残缺美是指美因残缺而形成的审美缺憾,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反思和回味。
  D. 人们对于残缺艺术往往有“尽善尽美”的审美心理,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人们希望通过想象得到完全的欣赏,而非零散的、残缺不全的。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