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380字。

  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第六、第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在《感士不遇赋》:“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始作镇军参军经由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诗词中的鸟、鱼是灵魂自由,复返自然的代表。关于“守拙”,清代的沃仪仲对此别有会心:“有适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则机巧百端,安得复返自然!"诗人"守拙"是领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
  从另一方面来说,“守拙”是诗人坚守内心的选择。陶渊明的“守拙”并非是无为的消极避世,其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特别是追求文学上的建树。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在《咏荆轲》中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歌颂荆轲的豪情。
  可以见得,诗人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但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体察分析,亲身入仕的感受,对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正是诗人面对现实心中的愤语。《命子》:"福不虚至,祸亦易来"是诗人面对现实的慨叹。由此看来,陶渊明“守拙的目的就是守住本心不为惑染所障,‘守拙’的方法则是委运自然,陶公的守护真性重在要求不让自己存在的真性为世俗声利所扭曲,‘守拙’来于生命的内在要求”(李秀平)。
  (摘编自白千群《论陶渊明“守拙”人格中的真意人生》)
  材料二:
  “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守拙”“养真”“返自然”因而也是同义语,它们同指个体生命从追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指最终返回到了竹篱茅舍榆树柳丛的田园,更主要是指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对于陶渊明这种自小“游好在六经”的士人来说,选择躬耕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孔子早有“遗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拙”有着丰富的内涵,此处,“拙”乃自身纯朴之本性,陶渊明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
  B.“守拙”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陶渊明对“拙”情有独钟,其诗词创作中都能看到他以“拙”自居。
  C.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多鄙视耕稼,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当时世俗的一些成见,更要忍受内心的煎熬。
  D.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具有主动性,他与“陇亩民”的差别,使陶渊明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如同“旧林""故渊"的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
  B.“守拙”是陶渊明坚守内心的选择,但不同于消极避世,作者认为陶渊明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
  C.“守拙”“养真”“返自然”同指个体生命从追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因而“拙”“真”“自然”是同义词。
  D.陶渊明“所保”的是他的“真”,陶渊明不仅在意作物收成,也关注“养真”与“守拙”,为“守拙"才"归园田"、为"养真"才栖迟"衡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B.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C.停云霭霭,时雨漾漾。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D.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陶渊明的“守拙”展开论述,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更要忍受内心的煎熬”错误,原文“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去做‘陇亩民’,不仅自己‘秉耒欢时务’,而且还‘解颜劝农人’”“同时,他自己‘解印绶,弃官去’后,便有滋有味地操起开荒、种豆、锄草、收禾这些农圃营生”可知陶渊明乐于躬耕在农田,并非忍受煎熬。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由沦于物欲转而反本归真,因而……”强加因果,原文“‘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守拙’‘养真’‘返自然’因而也是同义语,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直面烦恼,认清孤独
  ——史铁生写给侄子小水的三封信(其一)
  孤独不好,孤独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孤独感却非坏事,它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是向往他者的动能。以我的经验看,想象力更强、艺术感觉更敏锐的人,青春期的孤独感尤其会强烈;原因是他对未来有着更丰富的描绘与期待。
  记得我在中学期间,孤独感也很强烈,但自己不知其名,社会与家人也多漠视,便只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