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2450字。

  延边州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
  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本试卷共四大题17小题,共8页,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慕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宫、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顷”和“句颌”,有“匀颌”和“变颌”,有“大领”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 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国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能成为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主要因为它与传统律诗的叠韵平仄非常相似。
  B.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对于当代中国诗歌来说或许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C.当代诗人把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依据,认为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并不重要。
  D.当代诗歌虽然没有韵但是讲究顿,读起具有节奏感,实际上追求的还是一种旋律美,也是很有艺术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列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当代诗受到国外诗歌影响更大。
  B.文中引用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观点,是为了证明诗歌创作应该重视的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C.作者对当代诗人反抗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并不支持,认为这样的行为太过偏激,反对的应该是那些碍于发展的东西。
  D.材料一侧重谈当代中国诗歌“韵”的离散带来的负面影响;材料二侧重分析当代诗歌无韵的原因,并认为对当代诗歌的无韵要辩证看待。
  3.根据上述材料,请为当代诗人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绘炙人口的诗歌提出一些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仙境
  哲贵
  还没等下车,一阵音乐便涌进耳朵。那是锣鼓声,密集奔涌有如万马奔腾。那声音有千钧之力,在余展飞胸中激荡。他听见身体里有开水沸腾的咕噜声,是热烈的,是滚烫的,是奔放的。他知道,那是他非练了数千次的越剧《盗仙草》选段,让他神往,今他痴迹,使他恍惚……
  想那年,父亲余金权是信河街著名的皮鞋师傅,绰号“皮鞋权”。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